2005.11.19. 訪教練
週六和步青、阿北、家瑋、凱淳一同至桃園龜山訪問林豪駿教練,並探望師母和剛出生的小寶貝。之後同教練喝茶、喝酒,(影:難道只要是淡江出來的,都很愛喝酒,是嗎?),聊到一些關於劍道的基本動作,茲根據個人記憶,記錄如下:
一、劍風:打劍的風格很多種,也有分文(溫文、穩重)和武(強勢、搶攻),武型的在比賽中可以看到很多,像台北道館的蘇耿賢、何明華都是很典型的。文型的人在比賽中會讓裁判、觀眾都覺得有點擔心,但是也不見得在比賽中一定佔下風。只是劍風就不那麼強勢、攻擊性強就是了!
也有人是天賦型,一學很快就會,但也有苦練型,大學社團很多人都是到大學才練劍道,因此天賦和苦練都需要一點。像范揚揚本身就稍微有點天賦,運動神經不錯,但又肯苦練,所以劍道就打很好。一般大學開始練劍的人,即使不考慮段位問題,通常也是要到27、28歲,劍技才會圓熟,而有入選國手的可能。
也有哪種完全沒有天賦,只能一直苦練基本動作的。林豪駿教練以前在淡江時,就有一位劍友是這種型的人。哪種輕巧的手腕轉動的應擊、打擊技巧就是怎麼也學不會,但是就是把基本動作做得很熟。上場比賽時就是看到可以打了,就出手,沒有甚麼誘敵、打出端。出手也是就把淡江六套的「約束練習」照做一遍:面、手-面、面-體碰-退擊面、面-體碰-退擊胴....。但是一方面動作做得很流暢、圓滑,同時對手搶攻時,就馬上補上一支互擊、連擊,所以其實比賽中也不容易輸,而且還贏過不少場。
二、小支面:小支面在比賽中很常用,基本上就是把打擊面的軌跡變小,加快打擊的速度。但是這必需要融合各種不同的力量,否則速度和力量都會出不來...。
1.肩膀:就是練「馬步擺振」練肩膀肌和後背肌的力量。
2.手之內:一開始架中段時,握劍時手要向內轉,好像快要到擰劍擰完全的程度。這樣打擊時,擰劍的力道和速度才容易出來。但也不是一開始握劍時,就手擰劍擰到底,用擰毛巾做比喻,中段的手之內好像擰一個毛巾擰到快擰出水,但是還沒有把水擰出來。等到打擊時剛好運用擊中的力道,再多擰一下,把水擰出來。
3.手臂:要往前伸,其實「跳溝仔」時就可以順便練習伸手打擊。.
4.腰挺直:這樣打擊的時候,因為腰挺直把身體拉回來的動作。會產生一個身體的反作用力,這反作用透過手臂傳達到竹劍上,會產生「甩劍尖」的感覺,加強打擊的速度和力道。
5.腳:後腳要蹬地把身體推出去,前腳的運用也很重要。
三、打擊面的時候,腰挺直很重要:除了前述小支面的反作用力之外,還有挺直腰左腳才可以充分蹬地,不然打擊面就變成前腳在拉身體,力道不夠。還有左腳比較快拉得回來,連擊才打得出去。
四、刺擊-面:
1.阿北社長問:打面時常被打手是怎麼回事?教練回答:那是因為打面的動作太大了,一般新生打面多半是左臂往上抬、畫半圓或四分之一圓,再往前打擊。但是這樣在手臂上抬的時候,就很容易被對手打出端手。比賽時的打面,應是像「刺擊--面」的感覺,竹劍是循著像刺擊的軌跡往前出去,劍伸/刺到對手的面前再往上抬打面。或是循刺擊軌跡出去的時候,劍以斜角方式上拉打面(伸擊面)。這樣子因為先用刺擊的感覺逼近對手距離,或破壞對手中段,就不容易被打手。
2.這有點像「淡江六套」中的用劍刺擊對方眼睛,再打面或打手。吳金璞老師的口訣是:打面的感覺,像是用自己手指戳(指)對方眼睛,戳(只)一下拉回來,再戳(指)一下再拉回來。
5.這種招式的一個經典是國手劉有元,他不但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正確而快速打正面,當對手看到竹劍刺來,揮舉竹劍進行檔架的時候,還可以瞬間轉動竹劍軌跡從正面變成打右面,讓人防不勝防。
6.不過這種用「刺擊-面」的感覺去打面的動作,因為腳往往會比手先到,而不是手腳同時到。要小心腳的運用,以免重心不穩跌倒。
五、由此帶出刺擊練習的重要性,台灣因為對刺擊的觀念不正確。很容易因為被刺擊而生氣、發怒,因此不大練刺擊。但是教練看來刺擊其實是劍道練習的第一課。
1新生練習刺擊可以有三個階段:
A.架中段身體向前,劍尖刺到對手刺垂部。
B.架中段身體向前,同時手往前伸出去,劍尖刺到對手刺垂部。
C.身體跳進去刺(一般的刺擊)
2.刺擊時手腕、手臂不要用力,而是輕輕把竹劍刺出去,到劍尖碰到對手刺垂部時,才用力擰或推進去。一出劍就用力的刺,通常都會刺偏。
3.不要用刺牆壁練習刺擊,因為牆壁很硬,沒有緩衝,這樣刺到牆壁的反彈力,很容易弄傷手腕、手臂。最好還是戴面具的學長姐,把頭壓下來,讓脖子隱藏,讓刺垂部蓋住胸口,讓學弟妹進行刺擊練習。
六、比賽技巧要當基本動作練,放在平常練習基本動作時一樣練。教練在淡江的練習是,先打約束練習,例如:面、手-面、手-面-退擊胴...,打完之後接著是一方約束打面,另外一方應擊,接著一方打手,另一方應擊,以練比賽技巧。衝擊又分指定曲(按照淡江六套做)、自選曲(上位者任意做空隙給下位打)。真正的比賽練習其實時間不是很多。不管是攻擊或是應擊技巧,最少要練成像反射動作般的一、兩招。在比賽時是沒有時間想現在要用甚麼招的。
六、攻與擊
1.攻與擊,其實都很簡單,但是連起來就難了!攻就是破壞對方架勢,擊就是打擊,每個新生都會,但是如何把從攻到擊,連結得很自然、很迅速、很流暢,那就是個關鍵了!
2隨時保持攻的態度是絕對必要的,即使是防守、應擊也是在擋下對方的劍之後,馬上要攻出一支,只是擋劍是沒有用的。
3.關於攻的意義,吳金璞老師講得很簡單、也很傳神:攻,就是逼到對方跳出來給你打!!
七、三種攻:根據吳金璞老師的說法,和教練自己的體會,攻有三種:
1.攻氣:在氣勢和心理上壓逼對方。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吳金璞老師把劍尖朝下,因為眾所周知吳老師打手非常厲害,所以劍尖一朝下,對手就會感覺到手可能被打,心理上備感壓力。另一個例子是國手劉有元,因為他打面實在太強,所以只要做出「要打面喔!」的態勢,對手的心裡和架勢就會受到影響。
(影:要能有效地做出這種攻,大概還要練個好幾年吧!)
2.攻劍:打、撥開對方的劍,也就是「拂擊」的技巧,把對方的中段破壞。
3.攻體:像「連擊」、「體碰」等把對方的體勢、架勢破壞掉的攻。
八、教練又指正我之前劍尖朝下攻的方式。所謂劍尖朝下攻,是把自己的劍尖隱藏在對方劍尖下面的感覺,甚至有點從下方貼近對方劍尖,讓對方產生看不見我方劍尖而有心理壓力的感覺。所以,不需放太低!!就算是打下段,也不是這樣放低竹劍的...。(影:..^.^|||(汗))
九、教練覺得其實劍道的推廣要靠這些大學才開始練劍的大學生。林豪駿教練出身自桃園,桃園雖然在國中小訓練出不少優秀的選手,甚至可以在區運時派出好幾隊代替其他縣市打。但是假設國中一屆訓練出60個選手,到高中因為只有一兩所劍道學校,只有30幾個人還能繼續一面練劍一面完成學業。到念大學更慘,只有北體、省體一年收不到10個,也就是有快50多個人被浪費掉了!而這50幾個沒有升上大學的人,大部分從事的工作不是重勞動力,就是工作時間不固定,沒有辦法在成人,出社會後持續練劍。
反而很多大學畢業生,因為工作時間較固定,可以每週有固定時間繼續練習。因此就對劍道的推廣說,大專劍道社的發展以及畢業後的社員,仍然能夠持續保持聯繫,練劍、指導後進,對整體劍道的傳承、推廣是很重要的。雖然這些大專劍道社的學生,大概超過半數,不可能會成為國手或區運比賽選手。
十、一個大學劍道社團劍道強不強,以教練自己以前在淡江的經驗,就是一陣子一陣子。有時就剛好碰上有一年招收到一屆素質比較整齊,比較肯練,那麼社團可以在大專劍道稱霸個兩三年,同時因為學長姐強,連帶的學弟妹也會強,那麼社團就會有個三四年的好光景。然後因為新血不足,又弱下去!
不過根據教練自己的觀察,老實說,因為現在的小孩都比較嬌,自我意識也強,即是現在的淡江,吳金璞老師也沒有操得像以前哪麼凶,因為怕操得太凶,社團人就會跑掉,那社團就倒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一個劍道社只要肯下功夫認真自我鍛鍊、認真操,會比以前更容易在大專劍道界勝出。(P.S.當然,這裡不考慮北體、省體這些體育科班的學校...)。所以一個社團強不強,問題就在於願意花多少功夫,進行自我鍛鍊、磨練。
十一、能夠打單手連擊的上段:今年日本劍道選手權八強戰,出現兩個上段選手。林豪駿教練回憶,他記憶中最強的上段,是拿過昭和41、44、47三次劍道選手權冠軍的千葉仁。千葉仁先生有次來修道館訪問,當時大三的林豪駿教練有幸和他進行比賽練習。一般對付上段,由於上段無法打連擊,因此只要注意對手的第一支出擊就好。沒有想到千葉仁的上段,可以打左單手「手-面」連擊,(影:原來傳說是真的...),教練覺得自己當時真是輸得完全沒話說。但也由此可見,千葉仁在自己左手臂的鍛鍊上,下了很多功夫!!
- Nov 20 Sun 2005 17:40
2005.11.19. 至桃園訪教練談劍道心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