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子書房 (19)
- Jun 30 Sun 2013 13:08
說故事
- May 31 Fri 2013 19:32
黃蜂--蘭花之戀
一隻雄性黃蜂把蘭花誤認為雌性黃蜂,於是它們之間發生了偽交配,雄蜂獲得了花粉,並把花粉傳給了另一隻「雌蜂」。真愛並不是愛其所同,而是愛其所異。這樣的「黃蜂--蘭花之戀」帶給我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理解:愛不意味著同一,不意味著在愛中合二為一。但是好萊塢的電影告訴我們,當我與妳陷入愛河,妳就是我曾經失去的生命中的另一半,妳我就這樣在結合中變得完整。在我看來,即使在私人領域,這也是對愛的一種可怕的理解。如果把它放到社會層面,這樣的觀念就更加駭人聽聞了,它被用來建構社會統一體:要愛你的種族,愛你的國家。
「黃蜂--蘭花之戀」傳達給我的是另外一種含義:愛陌生人。通過這樣的愛,一種新的生成(becoming)被創造出來,這就是德勒茲和加塔利(Deleuze and Guattari)說的:「黃蜂--生成--蘭花」,而不是黃蜂『變成』了蘭花。對於黃蜂和蘭花,愛是一種過程,一種彼此生成的過程,一種自我變化的過程,在和迥異於自己的他者(the Other)的相遇中發生自我變化的過程,這種對於愛的理解,在我看來是非常有價值的。
- Aug 26 Sun 2012 14:06
轉譯&轉化 // 智慧&慈悲 --《一味》摘錄
轉譯&轉化 // 智慧&慈悲 --《一味》摘錄
作者:肯恩•威爾伯轉譯VS.轉化
在一系列的書中(《可親的神》、《出伊甸園》、《靈性之眼》)我試著向讀者說明,宗教一向具有兩種非常重要而又截然不同的作用。其一,它為小我製造了生命的「意義」:提供神話、故事、傳說、口述的典故、儀式與信仰的復興,幫助小我產生意義感,而有能力承受噩運之矢。這種宗教的作用,通常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意識,因為它無法帶來基進的轉化,也無法帶給小我粉身碎骨的解脫。反之,它安慰小我,加強小我,護衛小我,助長小我,只要這個分裂的小我相信這些神話,執行這些儀式,說出這些禱詞,擁護這些教條,小我便熱切地深信自己能得到「救贖」──被眼前的男神或女神所拯救,或者死後進入永恆的驚喜中。
其二,宗教對極少、極少數的人而言,是具有基進的轉化與解脫作用的。這種宗教的作用無法加強自我,反而使它粉身碎骨──不是慰藉,而是支離破碎;不是鞏固,而是放空;不是自滿,而是爆破;不是舒適,而是革命──簡而言之,不是一種對意識的保守支撐,而是在意識的最深處產生基進和突變的轉化。
- Aug 25 Sat 2012 06:24
整合靈性途徑的幾大障礙--肯•威爾伯
- Aug 25 Sat 2012 06:13
慈悲與批判--摘錄自 《一味》 , 作者:肯恩•威爾伯
但是你知道嗎?這個觀點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從某一個方面來看,這個觀點聲稱所有的觀點都是豐富的、多元化的展現,因此每一個觀點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一個觀點比其他的觀點更好。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強烈的暗示自己的觀點是超越其他選擇的,因此這個『慈悲』的觀點雖然聲稱沒有讓何一個觀點比其他的觀點更好,其實他是在暗示著:這個世界不該有任何觀點超越其他的觀點,除了他自己之外。此乃以某種階級來否定所有的階級,以某種批判來否定所有的批判,因此他的意圖雖然良善,但還是一種偽善,因為他強烈的譴責了其他所有的人。
偽善與真正的慈悲毫無關係;那只是一種愚蠢的慈悲,愚蠢的慈悲以為自己是在行善,其實是非常殘酷的.....真正的慈悲包含著智慧,而批判的出發點是關懷與關切....
- Aug 18 Sat 2012 13:02
阿多諾---影響、生活經驗與『震撼』
藝術的實踐性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它把體驗藝術的人看成政治個體(zoon politikon),同時強迫他走出自身。此外,藝術的客觀實踐性在於它形成和培養了意識,這當然是以意識要擺脫公然的宣傳為條件的。
假如你對藝術作品採取靜觀的態度(dispassoniate atttitude),你就不會為這種熱情---即任何呼喚行動的基礎--所動。與藝術作品的認知特質相適應的唯一主觀傾向是一種認知傾向。藝術作品通過給予習以為常的事物以新的詮釋來對抗盛行的需求,藉此適應了改變意識的客觀需求,這種意識最終可能導致現實的變化。藝術不可能憑藉適應現存需求的方式來取得巨大的影響,因為這樣會剝奪藝術應當給予人類的東西。「審美需要」是相當模糊的,難以言表的,文化工業想要改變這一點是不大可能的。文化告以失敗的事實表明了主體的文化需求是由供應一方與分配機制所決定的。這些需求並非孤立存在。
- Aug 12 Sun 2012 08:50
藝術的功能
藝術的功能或許就在於將原則上無可溝通的事物(亦即感知),整合進入全社會的溝通關連中。康德已經從這樣的事態中看見了藝術的功能(審美理念的展現):藝術以各種超越語言的理解,甚至超越概念理解的方式,來激發人們進行思考。藝術系統允許正在感知的意識,在觀察藝術作品之時,進行它的自我探險---並且讓引發這種自我探險的形式選擇,依然可以用來作為溝通。不同於那過於直接指向了一種「對/錯」分歧的語言溝通,感知所引導的溝通鬆動了意識和溝通的結構耦合(當然是在不破壞結構耦合的情況下),這裡可以再一次獲得在感知世界中任意移動的自由,這並且使用來對抗語言本身的狹隘。
- Aug 14 Sun 2011 20:06
小池龍之介:不思考的練習
對了,裡面還有提到使用「覺知」的方式,不必刻意節食或使用減肥 食品而達成瘦身的方法,我自己親身體驗過,很有效喔!!
- Aug 14 Sun 2011 20:04
《形上史論‧上冊》
~『人類存在的全部問題,都源於不平等這樣的一種事實。人類是免 不了有上與下或種種力量與能力之差異這樣的關係。
...所謂形上學,從這一問題之角度出發,實即對等級差異性其真 理性之肯定,全部形上學,人類之一切真理,都必然建立在一種存有 等級上,建立在一種由超越性所構成之等級差異上。而正是這樣的差 異,始使價值成為可能。
- Aug 14 Sun 2011 20:02
愛情的正常性混亂
愛情是私生活中的神衹,『實存社會主義』可能隨鐵幕而消失,然而 我們卻生活在「實存的流行歌詞」的年代中。浪漫主義已然獲勝,心 理治療師們正靠它們大削一筆。」
--《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烏利西貝克與伊莉莎白貝克。
- Aug 14 Sun 2011 20:00
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
『蘿拉.吉普妮斯以十足挑釁又充滿幽默感的開場,為的就是要質疑 從來沒人反對過的世界最大黨---「愛情」。愛,這神秘又強大的 力量,每個人都想要得到它、都願意服從它,沒有人願意過著沒有愛 情的生活(那多悲慘啊!),更沒有人質疑過愛情的偉大。妳不覺得 這很奇怪嗎?任何偉大的信仰都有反抗異端,唯獨「愛情」萬民同聲 ,沒人挑戰過它,還心悅誠服地受它奴役。』
- Sep 20 Mon 2010 15:12
王船山論易經之「占學一理」
「易之為筮而作此不待言。雖然抑問筮以何為,而所筮者何人何事邪。至哉張子之言曰,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然非張子之創說也。
禮,筮人之問筮者曰,義與?志與?義則筮,志則否。文王、周公之彝訓,垂於筮氏之官守且然,而況君子之有為有行而就天化以盡人道哉。
自愚者言之,得失易知也,吉凶難知也;自知道者言之,吉凶易知也,得失難知也。所以然者何也?
吉凶兩端而已,吉則順受,凶無可違焉,樂天知命而不憂,前知之而可不憂,即不前知之而固無所容其憂,凶之大者極於死,亦孰不知之必有死而惡用知其早莫哉。
- Apr 26 Sun 2009 18:59
最近在看的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060260
線上中文版閱讀
http://www.xiachao.org.tw/ccdb/data/Classics/ME/1867/Capital1/Capital1.html
書本的扉頁寫的是1994年11月在台北結構群書店買的書
那時剛進社會系就買了這本馬克思的經典想要唸完
結果念到第一章就念不下去
(不要取笑我,連法國學者阿圖塞都說資本論的第一篇前三章最難念)
- Feb 04 Wed 2009 10:07
《明儒學案》中的胡敬齋
比吳康齋稍晚的胡敬齋,又是一個遵循程朱理法,修身養性的明儒。同樣的,他在少年時,開始有心於聖賢之學,絕意於科舉,後來到康齋門下求學。在梅溪山中築了一間小房子,除了奉養父母、講學之外,不問世事。後來因為想要增廣見聞,才出外四出探訪師友,切磋學問。
程朱一脈的修身法,大致上是預設一個超越性的「理」存在於天地之間,個人必須不斷透過格致誠正修身的功夫,讓自己的身心意視聽言動,都越來越趨近於理,並在這些修身的過程中,去體驗、體會「理」的存在。程朱一路的修身,又格外強調「主敬」、「戒慎恐懼」,要新中時時有個警惕,有個主宰,不可放失。
依著程朱理法修身的胡敬齋,自律甚嚴:「左繩右矩,每日必立課程,詳書得失以自考。雖器物之微,區別精審,沒齒不亂。」。《明儒學案》上說:「先生一生得力於敬,故其持守可觀。」。但是「敬」字又通「靜」字,聽起來像是輪子的中心,不論外圍怎麼樣滾動,永遠有個中心思想固定不動。但是這個「主敬」不是抓著個觀念不放,而是心中時時保持警醒、對外事外物保持覺知,使自己的一言一動不要放失。這種工夫雖然看似十分繁瑣,但卻十分紮實。
- Mar 18 Tue 2008 11:50
《明儒學案》中的吳康齋
《明儒學案》是我前年在烏來工作時,為了研究中國哲學而買的書,但是看了幾篇之後,讓我感興趣的反倒不是那些思想史上關於理/氣、心/裡的辯論,反倒是這些思想家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其思想時的體悟,以及他們日常的言行舉止。《明儒學案》雖然被稱做是中國首部完整的思想史著作,但我在這裡面看到的卻不是一個又一個的思想流派,卻是一個又一個在理想與現實、思想與行動之間,認真求索的活生生的人。
- Mar 13 Thu 2008 11:44
關於「秘密」這本書
秘密: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69914
「秘密」原來是一部影片,影片拍得很不錯,因此後來拍攝者把影片的內容變成書,但是這本書閱讀起來就很難過了,因為它只是把影片的內容和對白照本宣科的放到書本上去,。想想看有多少人在看完電影後,會想要去看劇本的?影片的對白完全轉成書本文字後,書中只見一堆大師們東一句、西一句,讓人覺得很囉唆,完全找不到重點。
- Jun 05 Tue 2007 13:33
我讀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六部曲」(二)「地海巫師」中的黑影
「地海巫師」是「地海六部曲」系列的第一部,講的是後來的地海大法師--雀鷹(真名:格得)的青少年成長歷程。
格得從幼時就顯露出他的法術天分,在懂得巫術的姨母的教導下,他對法術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越來越強,甚至利用法術拯救了弓忒島免於卡瑞格人劫掠的危機。雖然此舉讓他陷入法術力量使用過度而昏迷的狀況,不過也因此吸引了弓忒島上,曾經阻止地震發生的法師--歐吉安的注意,將他收為徒弟,並賦予他真名--格得。
故術的主軸就在於格得如何學習魔法,並由於嘗試誇耀自己的力量,而多次誤用了不應該輕易嘗試的法術,以致於讓生命中的黑影逃出,成為足以和他對抗的實體,並惹出了一堆麻煩。這個黑影讓前任的諸島大法師倪摩爾,為了拯救格得而身亡,也屢次讓格得陷入生命危機。而書本後半部的故事就集中在格得如何在歐吉安的指引下,從逃避轉而變成勇敢面對黑影,最後終於制服黑影的過程。
到底「黑影」是什麼?從書中的前後文來看,黑影會出現都和格得嘗試使用穿越生死界限,召喚居於「死域」的亡魂的法術有關,按照一般奇幻小說的脈絡,這個「黑影」像是某個長久被禁錮在於黑暗世界的魔鬼,因為格得誤用法術而被釋放出來,就像是小說水滸傳第一回的情節。
- May 24 Thu 2007 18:17
我讀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六部曲」(一)
雖然作者娥蘇拉·勒瑰恩在網路上把宮崎吾郎的「地海戰記」批評得一無處(可以參考:http://db0916.blog86.fc2.com/blog-entry-31.html),不過我確實是因為聽說了宮崎駿的兒子拍的這部卡通,才興起想要一看原著小說的念頭,看了舊版第一冊之後,大呼過癮,當下把新版的一套六冊趁著電影熱賣,出版社進行特價推銷期間一起買齊,一次看完。而後既然原著作者把改編卡通罵得那麼慘了,所以當然也就沒有去電影院看「地海戰記」了。(其實從「霍爾的移動城堡」起,我就對「吉卜力工作室」的東西開始有些保留了)。
不同於「魔戒三部曲」那樣的龐大的歷史、地理、族群的結構,「地海」世界雖然佈滿了眼花撩亂的島嶼,但這個世界其實很簡單,主要的種族就兩個--龍族和人族。而人族中雖然又分出一個「卡耳格帝國」,但基本上主要是在第二冊和第六冊才會出現,而且老實說只要知道他們和地海其他島嶼在語言、文化、信仰上有很大差異就夠了,基本上不影響閱讀。
同時不同於「哈利波特」中哪些宛如百科全書、變換多端的魔法,「地海」世界的魔法其實很簡單,主要是以找出呼喚事物的「真名」為運作原則,更有趣的是,真正受過完整訓練,具有高超法力的巫師,還不輕易使用魔法,因為這樣會破壞宇宙的「一體至衡」。因此即使妳完全分不清楚「柔克九尊」分別執掌什麼樣的魔法?什麼是變形術?什麼是召喚術?其實也不影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