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古代的時間觀與作息


一、民間的計時工具:

1.     日晷儀、圭表:甚至有攜帶式的:

2.     漏壺、箭漏、水鐘:軍隊中被大量使用,周禮:「拏壺氏,掌拏壺以令軍仕..

3.     民間的「田漏」--兩個大水壺(受水壺和注水壺):

宋梅堯臣詩:「占星昏曉中,寒暑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與水俱滴,身隨陰屢移,誰當哀此勞,往往奪其時。」

4.     燃香:形狀不一,有柱狀、環狀、壽字狀等,甚至可以掛一個銅珠當鬧鐘。

5.     蠟燭:

二、官方的時間協調機制:

1.     皇家的標準滴漏:

2.     鼓樓:各城市設有鼓樓(現在南京城還有一座):周禮:「昏鼓三通,夜半三通,旦明三通..」一通為三百三十槌。晚上擊鼓叫更鼓,一夜擊五更。

三、中國人的時間觀:

(一)由歷史觀看時間觀: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余琛(Jörn RÜsen):歷史敘述的四種類型傳統式、例證式、演化式、批判式。

胡昌智:中國的歷史意識偏向例證式,例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二)由三字經看時間觀:梁其姿,<三字經裡歷史時間的問題>

1.     牽涉到經典與品德問題時,是永恆不變的觀念。也就是學術基礎與道德規範不會隨時而變。但其核心是在過去的歷史裡。

2.     牽涉政治事件時,是單向發展的、充滿「變」的、一個接一個事件發生的流動時間觀念,沒有目的,沒有終點。(和基督教時間大不相同)

3.     至於「未來」的觀念很弱,絲毫不見於關於學術、政治、歷史的問題上。只有牽涉到個人前途才有:「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三)中村元,<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中國人的思維方法,偏向靜態的理解事物,在漢語中缺乏能夠確切表達「to become」的字眼,佛經中常用成、為、是等字來表示此意,但都不標準。改或變指的是「change」,也無法確切表達此意。

 

四、中國古代的作息:楊聯陞,<帝制中國的作息時間表>

1.     官員:漢:五天休一天,唐-元:十天休一天,明清:沒有例假日,不過有放寒假或新年假。通常用鼓或鐘,宣告辦公時間的開始或結束。

2.     學生:太學生只有主要節慶才放假,農家子弟只在農閒時間上課,因此宋代又稱農學為「冬學」。

3.     農人:日出到日落工作,只有中午家人送飯才停歇。農人的時間表在整個帝制時代中國沒有改變,但是商人時間表變化很大。

4.     商人:營業時間越來越長,漢到唐,要到中午才開市。唐代中午擊鼓兩百下開市,日落前的七刻鐘擊鉦三百下而散。九世紀後開始鬆弛,到十二世紀以後,一般大城市從清晨到深夜都有商業活動。

5.     工匠:和農人一樣,工作時間是整個白天。大約從宋代開始,城市的工匠才有也在晚上工作的習慣。(和商人活動類似的轉變)

6.     學徒和奴僕:工作時間最長的人,從清晨到夜晚。

帝制時代的中國的作息時間表,早期是宗教的影響,後來則主要是商業和中央政治權力的增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ing1971 的頭像
    chaiing1971

    東海鯨吹浪-解影的部落格

    chaiing19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