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工作關係,上個月跑了一趟國圖去找論文,一個上午的時間把預計要找、要看的論文都看完了,該印的部分也影印了。閒閒無事,到「藏書區」逛逛。因為根據規定,國內出版的任何書籍都要送一本給國圖備查,這裡就是放最近N年送來備查的書籍。

本來是沒有抱多大希望的,但還是過去「教育櫃」的「體育教學類」逛逛,看到幾本和劍道有關的書籍,大概我在市面上都看過了。然後突然間發現了一本厚厚的藍色皮,影印裝訂的書籍---「第11屆世界盃優秀劍道選手運動技術策略之研究」,作者是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的陳安寶先生,出版公司是:科正股份有限公司。翻一翻還發現頗有些意思,加上頁數不多,因此除了前面介紹劍道概念、打擊動作的圖片、解說外,後面大概40頁的部分我全影印下來了。

這本書是研究第十一屆世界盃(大概是民國91時舉辦),分析冠軍的日本隊、亞軍的韓國隊、季軍的中華民國隊在技術特質上的差異程度。

研究採用觀察記錄法,甄選七人分成三組,以拍攝的實戰錄影帶進行分析。

觀察結果依打擊模式將所要觀察的動作歸納為身體位移、打擊部位、打擊密度、劍的打擊方向、打擊技法、打擊動態及勝負等七項。七位觀察者將比賽中的每位選手的動作,以代碼記錄在卡片上。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來處理(好專業喔!!),誤差值訂在0.5﹪的範圍內。

第四章的研究結果與討論的部分,除了數據分析外,還有很多表格。這裡不刊出,僅根據內文將研究結論摘要PO出,給各位劍友作參考。

身體位移

在「身體位移」的部分,因為「個人技術特質」太細,所以這裡不PO,以「團隊技術特質」來說,總的來看,三隊選手在身體往前正位移的因素占最高比例,(影:果然劍道還是要往前打、往前攻)。

不過三隊還是略有差異,往前攻的方面,日本隊的次數最多。韓國隊原地打擊的動作最多,主要可能跟他們習慣用「誘攻」逼對手出手,再加以「反擊」有關,因此「反擊手」、「反擊胴」也是這次(第十一屆)韓國隊的得意招式。中華民國隊則在「向後方位移」的比例最高,可能和經驗不足、常被對手逼退有關。(影:ORZ....)

除此之外,左右位移、左後方位移、正後--正前的位移,三隊都有出現,但是使用的比例都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屬於合法動作的「體碰」,全場比賽中,三隊選手都沒有出現。作者認為,這表示參賽的選手在姿勢的穩定和防守上都有一流的水準。也就是說,選手都有因應之策,以閃避來避免碰撞,露出空隙。(影:個人認為,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表示參賽選手的步法、移動練得相當好)

另外作者也認為,高手過招,習慣採取一刀決勝負,並且在有效打擊後仍必具備殘心,因此體碰在高段比賽很少見。(影:事實上,後面討論到打擊密度的部分,作者也注意到日本用一段打擊最多,佔了攻擊次數的85﹪,而二、三段的連擊則以韓國、台灣隊較多)

打擊部位

就「打擊部位」來說,眾所皆知劍道的打擊部位就是:面、喉、手、胴。在第11屆世界盃中,冠軍隊的打擊部位依比例來說分別是:手(37.1﹪)、面(31.8﹪)、胴(15.0﹪)、喉(5.0﹪),雖然攻擊手部的比例較高,但整體看起來手、面、胴的攻擊比例還算相當平均。

亞軍隊(韓國)的打擊部位比例分別是:面(60.3﹪)、手(24.1﹪)、胴(6.7﹪)、喉(2.2﹪),和日本隊比較起來,面部打擊次數呈現不成比例的高,這點非常有趣,相對的,胴部的打擊也較少。

季軍隊(中華民國)則是面(34.1﹪)、手(33.5﹪)、胴(13.7﹪)、喉(1.4﹪),面部和手部的攻擊比例平均,但是胴部較少。

再研究連擊部位的比例,先考慮使用連擊的次數,則以季軍隊使用次數最高,隊中五位選手都有使用連擊的紀錄,其次是冠軍隊,再來是亞軍隊,而且這兩隊的主將和副將,在比賽中還都沒有使用連擊的紀錄(!!)。

連擊的形式,則以手-面連擊為最多,三隊都有使用,其次是手--胴連擊、再來是面--手連擊。至於面-胴連擊只有中華民國隊在使用。

但是三隊在連擊的的使用上還是有差別,日本隊的手--面連擊使用,多出手--胴連擊五個百分點以上,另有少許使用面-手連擊。

但是韓國隊除了使用手--面連擊外,其他的連擊形式完全沒有使用(!!)

中華民國隊使用手-面連擊非常頻繁,超出手--胴連擊比例近10個百分點以上,至於手-胴連擊、面-手連擊的使用比例,則和日本隊的使用比例差不多。另外比其他兩隊多出1.4﹪的面--胴連擊的使用,日、韓兩隊根本沒有人使用這種連擊招式。


影子個人的總結與分析:日本隊在面、手、胴的打擊使用上相當平均,連擊的使用也算平均,手--面連擊使用比例略高,其他的連擊形式較少用。值得注意的是,就數據上來看,日本隊還有三隊中最高的使用「刺喉」的比例。我個人的感覺看起來日本隊是基本動作很紮實,在打擊動作上也是全能型的隊伍。

「刺喉」做為劍道基本打擊動作之一,因為具危險性,國內的大專劍道社團似乎比較少練習,但從實戰的角度來看,在考慮安全性的前提下,還是應該要盡可能練習。

韓國隊特別愛好使用面部打擊,而且不甚喜歡用連擊,除了常用的手-面連擊,其他的連擊形式根本不用。其實在比賽中,手部打擊相當容易取分,為何韓國隊不太喜歡使用,這點很有趣,跟體型有關嗎?還是劍道打擊概念的問題?值得討論。

還有兩隊都不太愛用連擊,韓國隊更是如此,相對於此,季軍的中華民國隊,則有最高的使用連擊的比例,這是實力的關係嗎?(因為連擊在比賽中,經常做為製造「和局」的手段,以維持自己在「不輸」的狀態),還是日、韓兩隊都深受「一刀決」的劍道理念影響?據我所知,台灣有很多道館的前輩也都秉持「一刀決」的理念。關於「連擊」和「一刀決」的權衡,後面討論到「打擊密度」的比例時,會再做得討論。

另外中華民國隊還經常使用另外兩隊不常使用的:手--胴、面-手,甚至是面--胴連擊,這些連擊招式的實戰價值如何,也很值得討論。

打擊密度

打擊密度項目,分成:一段攻擊、二段攻擊、三段攻擊、四段攻擊等四個因素。

三隊的選手都以一段攻擊的比例為最高(冠軍隊82.1﹪、亞軍隊84.8﹪、季軍隊75.5﹪),二段攻擊約佔了10﹪的比例,三段攻擊還不到10﹪,(日本、韓國還不到5﹪,中華民國隊出現9.6﹪的數據),四段攻擊的比例很少(日本0.4﹪、中華民國1.4﹪)。

一段攻擊又以亞軍隊(韓國隊)出現比例最高,接近85﹪都使用一段攻擊,比日本隊使用還多。二段攻擊則冠軍隊和季軍隊使用較多,三段攻擊則以季軍隊使用較多(9.6﹪),四段攻擊則只有冠軍隊和季軍隊各一位選手使用。

作者的分析是認為:「三隊選手在打擊密度上,以一段攻擊為主要的攻擊。劍道比賽,勝負在瞬間,稍有空隙即露出敗象,一流選手只要在當中抓住空隙果斷出擊,當能獲勝。因此,一段攻擊為選手的主要攻擊模式,至於成功與否,動做的犀利、打擊的速度也相當重要。」


劍的打擊方向

「劍的打擊方向」,也就是指「打擊時劍尖移動的方向」,這個在攻擊技術中很重要,作者作了很詳盡的分析。先說明,這裡的「表」指的是自己的右方,對手的左方,也就是對方的「表」。「裏」指的是自己的左方,對手的右方,也就是對方的「裏」。因為在劍道解說時,常會搞糊塗,所以先聲明。

作者很認真的區分了14個劍尖移動的方式,做為分析的因素,在此列出,也做為大家平常練習的參考:

1.表
2.裏
3.上
4.下
5.表→裏
6.表→上
7.表→下
8.表→上→裏
9.表→下→裏
10.裏→表→裏
11.裏→上→表
12.裏→上→裏
13.裏→下→表
14.下→裏

冠軍隊在因素8:表→上→裏的技巧,使用比例最高。在打擊方向總共14個因素中,使用了12個因素。這可見得日本隊是一支基本動作紮實,全能型劍風的隊伍。

亞軍隊在打擊方向的14個因素中,只出現了8個因素,除了因素1、2、3出現比例較高,其他因素的使用比例都很低,表示該隊竹劍打擊方向變化較少。

季軍隊使用的因素有9個,介於冠軍隊和亞軍隊之間,除了表、裏和因素11:裏→上→表三者使用比例較高外,其他的因素使用比例很低。

三隊的選手都在裏側的打擊比例最高(冠軍隊37.1﹪、亞軍隊34.6﹪、季軍隊34.6﹪)。表側打擊出現比例最高的是亞軍隊(韓國隊),將竹劍上舉直接由裏或表側打下,則是亞軍選手的特質。

作者特別注意到冠軍隊在因素8(表→上→裏)和因素11(裏→上→表)在使用上的差距。因為因素8的技巧,冠軍隊有四名選手使用,而因素11的技巧,卻完全沒有人使用,但是亞軍隊、季軍隊都各有三名選手使用因素11的技巧。

為何因素8的技巧三隊都有人使用,而因素11的技巧唯獨冠軍隊選手不用?作者推測應是中段架勢時,裏側有三個打擊部位,而表側只有兩個,就攻擊部位比例來說,裏測比較容易攻擊,再則,以竹劍的軌跡來說,右手在前左手在後的「手之內」,以逆時鐘方向運作因素8的表→上→裏的動作比較圓順。因此使用因素8會比因素11好。(影:是這樣嗎?)

關於這個劍尖的移動方式,因為太玄妙了,我不是很懂,還請各位劍友指教!!

打擊技法

打擊技法是勝負中的關鍵角色,一般學習劍道有些基礎的朋友,大都知道劍道的技法可分為攻擊技法和應擊技法。這本書中共編碼出十四種技法,分別是:

1.正擊
2.伸擊
3.退擊
4.拔擊
5.落擊
6.拂擊
7.捲劍
8.擦擊
9.返擊
10.退擊→正擊
11.退擊→伸擊
12.退擊→落擊
13.落擊→退擊
14.拂擊→退擊

這裡出現一個新名詞叫做「落擊」,這到底是什麼技法,還要請各位劍友指點,不過根據記錄,看來比賽中三隊選手並沒有人使用「落擊」技巧,所以也還好。

冠軍隊(日本)在十四個技法中,伸擊技法獨佔57.5%,可以說是該隊的主要技法,其次是正擊18.9%,退擊14.6%,擦擊與返擊只佔3.2%--5.0%。

亞軍隊則以正擊的比例最高32.7%,伸擊31.7%,退擊19.4%。

季軍隊則以伸擊為主要技法,佔了40.7%,接下來是退擊31.5%,同時也是三隊中使用退擊的比例最高的。正擊則使用了15.1%。此外退擊→正擊的使用比例也是三隊中最高,其他技法(因素4、因素8、因素10、因素12、因素14)的比例都很高。

三隊都以正擊、伸擊、返擊、退擊或擦擊為主要技法,只是各佔比例不同而已。

值得探討的是,一般劍道練習中常見的捲劍、拂擊,在這次比賽的三隊都無數據顯示。作者認為這兩種技巧都有試探對方虛實,或是破壞對方架式的目的,但是一旦時機差錯,遭對手返擊的可能性也很高。而在面對世界一流選手的情況下,瞬間便能決勝負,專注與主動快速擊刺才是上策,至於捲劍技術,攻防上皆具危險性,一流選手寧可不用或少用

打擊動態

接下來是打擊動態,作者分成主動攻擊、被動攻擊,主動→被動攻擊三個因素,一般劍道的基本常識是主動攻擊越多者越佔優勢,實際在這次世界盃比賽中也是如此,不用說冠軍隊當然有各隊最高的主動攻擊比例,而亞軍隊則有最高的被動攻擊比例,這和前面分析到韓國隊有最高的使用「反擊技巧」比例剛好相對應。季軍隊則主動、被動攻擊的比例在前兩隊之間。

不過很有趣的一點,三隊的次鋒都佔各隊的個人最高使用主動攻擊比例,這是跟次鋒的角色有關嗎?作者沒有說明,也許各位劍友可以提供一些看法。

勝負得分比例

最後是勝負得分比例,冠軍隊以主將和前鋒的得分比例最高,亞軍隊則以中堅(中鋒?)的得分比例最高,季軍隊則以次鋒的得分比例最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ing1971 的頭像
    chaiing1971

    東海鯨吹浪-解影的部落格

    chaiing19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