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蘇力颱風橫掃臺灣,造成全台各地大小不等的災情。「蘇力」這個名字是由密克羅尼西亞提供,是波納佩島傳統將領的頭銜。我們知道國際氣象機構有一組名字為颱風命名,但是「颱風」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英文中的Typhoon是來自於希臘神話中掌管風暴的巨人,雖然發音相近,但是中文中的颱風跟英文Typhoon的音譯應該是無關。閩南話稱颱風叫「風颱」(Hong-thai),這個用法最早可以見於1566年(明嘉靖45年)的潮洲戲文刻本「荔鏡記」--講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的戲文中。

閩語中的颱音同「篩」,這點很多資料都有提及,例如1751年(乾隆16年)魯鼎梅在《重修台灣縣志》中說:「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 。亞熱帶氣旋的猛烈風暴,確實讓人有大地之神在用狂風在「篩」東西的感覺,因此「風颱」其實是「風篩」,「颱風」其實是「篩風」。不過這個「篩風」沒有辦法煮咖啡,倒是可能把你的Syphon壺吹倒。

在語言學上,閩語跟吳語的關係很近,可能是同出一源。閩語中的 thai來自於吳語中的「癡」,也就是說「風颱」原本是「風癡」,至今溫州、台洲等地仍然稱刮颱風叫做「打風癡」。刮颱風時的狂亂景象,確實讓人會覺得大自然進入瘋癲癡呆、神智不清的狀況。風颱其實是「風癡」,「颱風」其實是「癡風」、「獃風」,神經錯亂了的風。

現在的語言學研究認為,就現代方言的分布來說,風颱(風台、風篩、風胎)通行於閩語地區,風癡通行於吳語地區,但是風颱和風癡兩種念法都同出一源,都來自古語「風癡」,在字音因為語言演變而分化後,字形也跟著分化了。另外,客家話稱颱風為「風差」,也可能是從「風癡」分化出來的。從文獻上來看,唐宋以來,都是用「颶風」來稱呼夏季的暴風,一直到1566年的「荔鏡記」中,才首次出現了現代閩語方言通行的「風颱」、「風台」。

日常語言用法中我們稱強烈的大風叫做「狂風」,那麼比狂風還要強烈的風呢?當然就是「癡風」(颱風)了!!大自然發癡、發獃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事情,但是在應對防範天然災害時,可不能跟著發癡、發獃。

參考資料:李榮,〈颱風的本字〉,發表於《方言》1990年第4期和1991年第1、2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ing1971 的頭像
    chaiing1971

    東海鯨吹浪-解影的部落格

    chaiing19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