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Wendlin在部落格裡面丟出了這樣一個問題,(http://blog.roodo.com/wendelin/archives/2526482.html#comments),我想了一想,這好像也是我當初在提筆準備被寫論文之初,一直在擔憂的問題,後來等到「鉅作」完成,到底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一下子還講不出個清楚的條理。
藉這個機會整理一下自己當初寫論文的過程,至於能不能對眾多受苦受難的研究生有幫助就不敢說了,畢竟裡面有很多內容和經驗都非常的個人,不見得能像之前寫的論文ABC那樣,對大部分的人一體適用。
至於文中提到的個人論文的本文,有興趣觀看的人可以參考:影之傳說—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aiing/。
我對這個問題的回溯思考是從老左的文學批評理論開始的:為什麼寫?為誰寫?怎麼寫?
關於我為何會寫出這樣子的論文出來,我在我的論文的緒論中有略略交代,因為這個經驗太個人化了,我就不便多說了。試提論文計畫書之後沒多久,東海大學又發生「東海保衛戰:反對工業區聯外道路切割校園事件」,又更加強了我以這個題目撰寫論文的決心,一開始我就想到這絕對會是一本「鉅作」,只是等到全文完成後,連我也嚇一跳:竟然寫得這麼久,又這麼多!!
(拿到畢業證書後才知道,東吳的好友政小四兄,也寫了一本篇幅和筆者不相上下的碩士論文,原來把碩論當博論寫的傻瓜不只我一個…^.^)
寫作源由不便多提,但是這個寫作動機使我在在寫作時經常警覺到自己的論文所要面對的讀者,不會只是學術界的老師,還有未來有心參與校園運動的東海人,因此在寫作上,如何避免太多學術化的語言,但是又能夠通過一般學術要求的標準,變成我下筆(按鍵!?)時經常縈繞不去的問題意識。
我的論文寫的是歷史,也有點人類學民族誌的味道,當前的學界對於歷史書寫或民族誌書寫其實有很多的反省和新的嘗試。我其實一開始也有想到把18年的歷史寫成像韓少功的「馬橋辭典」,或是金士柏格哪種「撲克牌」式的後現代歷史書寫的形式。但是考慮到讀者的觀感和閱讀能力,即使我熟讀傅柯的「知識考古學」,深知所有的系統和直線敘事都是有問題的建構,但是我最後還是選擇使用最老套的,最具現代性性格的起源論的、由過去到未來的平鋪直敘的歷史書寫形式。原因無他,這樣未來的讀者才看得懂呀!
如果寫作之初就很清楚,過程中也一直能僅記自己到底是為何寫?為誰寫?那麼接下來要怎麼寫的問題,就全都是技巧的問題。技巧當然很重要,但是一開始的問題如果沒有想清楚,那麼再多的技巧也沒有用。在寫作論文過程中,特別是遇到瓶頸的時候,經常去回溯自己選定題目的「初心」是很重要的,起碼我自己寫論文的時候是這樣。
要兼顧學術寫作和說故事其實不容易,不過幸好我以前受過報導文學的訓練,寫過幾篇報導文學,因此大概以寫報導文學的感覺來寫論文的故事,還勉強可以應付。不過論文畢竟不是文學寫作,因此要在文學性和學術性走鋼索,其實我還是運用了一些技巧:
1.考慮到讀者的觀感,因此在論文寫作時,除了一般學術要求的「內文形式」外,我在論文版面上還下了一些功夫。例如在論文前面加了個「古龍味」很重的「楔子」,文末又加了個語調多愁善感的,選自老《東風》雜誌的散文當「跋」。
而每一章的標題的設定也是煞費苦心,從學校歷史到聖經的典故都設法去取用,例如:伊甸園與巴別塔、燃燒的荊棘。有時也取一些非常視覺化、文學性的標題,例如:相思三嘆、呼嘯的東海風。每一章的開頭的引文也是煞費苦心,像第二篇的各章開頭就大量引用胡德夫的歌詞。文末因為論文篇幅太大還使用WORD排版功能,做了一個「索引」欄。
總之,在版面的設計上,雖不能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但至少希望做到讓人看起來舒服,會有興趣繼續看下去。
2.內文的部分,要能在論文中說故事,我的作法是大量舉例,並盡量使用圖像化的描寫,畢竟現在是個「視覺化」的時代。當然就學術的要求而言,這些例子必須具有代表性,不是在寫小說。另外一個技巧是在同一章節中,連續講兩到三個類似的事例,(當然文字密度必須慎重考慮『555原則』)造成所謂排比的效果。
3.寫故事免不了要有個人情緒的流露,但是這在論文寫作中又是大忌。不過可以利用引用文字來替代個人情緒的表達。例如:由於我的論文會取用到很多運動的文宣、校園刊物,因此一些文宣中慷慨激昂的話語,就被我引進論文中當引證。有時甚至把某段文宣的段落,當成論文的章節的結尾在使用。反正這些慷慨激昂的話語不是我說的,是我論文引用的當事人說的…:P。
3.寫故事不免善惡分明,但是論文寫作卻要小心謹慎。為了加深讀者的印象,同時又保持客觀性,因此我經常是拿兩個事例作對比討論。例如:我論文中經常拿東海的事例跟台大、跟野百合的學運作對比(以致於口試時有老師說我太過強調東海學運的特殊性,忽略了它們彼此的共通性),我還拿拿萬頭鑽動的「王丹來訪東海」和門可羅雀的「東海公共論壇」事例做對比,反正「一切盡在不言中」。
4.為了凸顯現實的複雜,但是又不想讓讀者看得灰煞煞,我在分析一個事件時,經常刻意強調其間的內在矛盾面,或者乾脆在表達時刻意說反話。
5.『在上帝的眼中,再大的事情也不過是一個細節』,傅柯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格外強調「細節」的重要性,認為是一些規訓的基礎。在我的歷史書寫中,我尤其喜歡強調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偶然的、意外的、不被人注意到的細節,對後來的歷史發展的重大影響,以創造出一種戲劇化的效果。
6.記得以前聽陳映真的演講說過:『文學描寫好人,也描寫壞人』,在學術寫作上,不能明白表現出個人的好惡,但是可以花很多的篇幅,去描繪當事人陷入的兩難之境,由於結構性的限制產生的內外糾葛,配合上前述的「對比技巧」,可以產生出一些戲劇化的閱讀效果。
7.如果上述的技巧都用過了,論文也寫得差不多了,那麼在某些不經意的角落,可以玩弄一些「意象」,創造出一種視覺化的閱讀效果。不過還是切記,這是寫論文,不是寫報導文學,必須考量篇幅,謹慎為之,不要用太多。
留言列表